上海熟人社区的瓦解
上海曾经有很多熟人社区。那些老邻居们,是上海人美好回忆。现在,老社区逐渐离我们远去,新社区侪是生面孔。熟人社区,似乎成为了历史名词。
老早底,上海不论是老洋房、石库门、私房、老大楼、老公寓、两万户。
这些社区都有共同特点,那就是密切的熟人关系。
家里厢有事体,邻居都能来照应一下。
上海滩的邻居关系,老早真的是蛮热情的。
特别是一些弄堂、私房,大家关系老好的。
虽然当时上海生活条件不如现在,但人的关系,真的是老热心的。
当时上海人回家,从进弄堂,到回到自己家,一路上都是邻居、同学、同事、朋友。
大家都住得近,有着相似生活、学习经历。
蕞主要的是,大家生活水平都差不多,人与人之间比较平等,比较尊重。
说到熟人社区,上海弄堂是集大成者。
弄堂相应名词也很多,比如弄堂野蛮小具,弄堂小拉三、弄堂公主、弄堂模子。
好像什么词汇和弄堂搭配起来,都有些诙谐幽默。
老早的弄堂,都是老邻居,老土地。
这就衍生出知根知底,弄堂里事体,没有谁不晓得的。
简单的说,除了居住属性,还有隐形的属性——人品。
不论买菜、购物、居住、学习、甚至轧朋友,弄堂里厢的人,都能在头部时间知道。
如果在这中间,豁边了,出问题了,那也是坍招势、丢脸的。
比如轧朋友耍流氓,这是要抓进去的。
晾衣服水不拧干,哒哒滴流下去,楼下要发火的。
种种小事,汇集成了弄堂的生态系统。
不论好事坏事,人品跟着走,就算搬出弄堂,也是逃不掉的。
除非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彻底和上海说拜拜。
不过当时来说,宁可家里蹲、甚至生毛病都不愿意下乡的,都大有人在。
老公房小区,是上海一大特色,对上海市民居住,起着承前启后作用。
从曹杨新村、番瓜弄这样的早期老公房,到80年代后遍地开花的老公房。
老公房社区,对上海郊区发展,有着至关重要作用。
例如闸北彭浦、金山石化、宝山、普陀、甚至老闵行,更是一个巨大的工人社区,镶嵌在上海县之内。闵行区内是工业区、说市区话,闵行区外是上海县,说本地话。
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社区,特别是郊区那些的,有着非常强大的熟人社区、邻里关系。
到了90年代,有一大群人,到公园里“换房子”。
不论是50年代老小区,还是80年代新公房。公房小区,是熟人社区到陌生社区的过度。
当时很多老邻居,是石库门、弄堂搬来的。
还有很多,都是单位、工厂的老同事。
尽管如此,80年代的老公房,流动性变大、陌生程度加强,老土地老邻居的观念已经松动。
不过此时,仍然是熟人社区,很多邻居依然热心。
到了90年代中后期,老公房小区迎来了大的变化。
老的传统即将落寞,新的时代呼之欲出。
进入21世纪后,商品房成为主流,熟人社区逐渐消失。
那现在呢?侪是一***头生意,谁也不认识谁!
老早底的熟人社区生态,现在完全不见踪影。
乘车插了队,没关系,没人知道他是谁。
相亲吃掉对方几千块,也没关系,没人知道她住哪。
在单位做事不上路,也没邻居对他指指点点。
自住型小区的稍微好点,还能打声招呼。要是都是租客,或者投机的小区,基本上都是陌生人。
动迁房小区,稍微好一点,有一定的老邻居、老熟人。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搬迁、买卖、老人离去,动迁房所剩的熟人氛围,也消失殆尽。
我表弟住彩虹湾,一开始也确实一群老邻居。
但没多久,电梯里人都不打招呼,都是租客!
但熟人社区、亲切的弄堂氛围,也逐渐的消散。
尽管在某些小区,依然有“金镶邻”的传说。好邻居会成为大家热议的新闻。
但是,更多的是陌生、茫然的邻居。
可能除了等电梯时的打招呼、擦肩而过时的笑一笑,基本就没交集了。
老上海的熟人社区,可以说完成历史任务。
接下来的上海社区,将迎来全新的时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