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一周年”上海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2023年3月25日,上海张江、临港和大零号湾首批3家未来产业先导区正式揭牌,如今已满一周年,上海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接下来将如何推进未来产业的发展?
3月21日,在上海市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一周年”新闻通气会上,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二级巡视员、技术进步处处长李宇宏透露,过去一年,上海着力编制未来产业“一业一方案”,发布基因和细胞治疗、合成生物、新型储能、商业航天、AI大模型等一批细分领域行动方案。同时编制未来制造、XR科技、深海探采、量子科技等一批未来产业白皮书。支持浦东新区、嘉定区等制定区级行动方案,支持未来产业先导区制定专项支持政策。
2022年9月,上海率先发布《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提出打造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产业集群,涉及脑机接口、通用AI、先进核能、空天利用、非硅基芯材料等16个细分技术领域。
李宇宏称,接下来将从四方面推动未来产业率先示范应用:一是聚力办好全球“未来产业之星”大赛;二是聚力推进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三是聚力实施未来产业试验场“揭榜挂帅”,加强产学研用深入融合,打造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四是聚力丰富政策工具箱,通过编制创新产品推荐目录,推动政府首购订购,加强未来产业投资专委会建设,引导各类创投基金向未来产业倾斜。
李宇宏表示,将围绕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新型、深海探采、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领域,突破一批标志性技术和产品,建设一批标志性场景,努力跑出一批“核爆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具体到3家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这一年以来各自取得了哪些成效,今后又有哪些计划目标?
上海市闵行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刘佳表示,上海(大零号湾)未来产业先导区自去年3月被正式授牌以来,立足上海市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依托“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契机,全力打造适应未来产业蓬勃发展的“热带雨林”产业生态集群。
据介绍,大零号湾先导区重点聚焦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三大方向,下阶段,将围绕空间信息、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发布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推进相关产业的技术攻关、产品迭代和场景应用。
建设目标上,大零号湾先导区将立足上海全市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力争经过三个奋斗阶段:即“十四五”布局推动期、“十五五”加速成长期以及“十六五”集群爆发期,致力将“大零号湾”及其所联动辐射的产业承载区打造成为上海未来技术创新策源地、创新成果转化试验地、未来产业集聚引领地和未来场景应用示范地。
为此,大零号湾先导区建设将主要从创新支撑体系和要素保障体系两个维度来持续推进。
其中,在载体资源保障方面,先导区将持续加快已建成的70万平方米、在建的50万平方米载体创新生态对接供给,积极探索推进“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积极推动上海交大、宁德时代打造“未来能源与智能未来产业科技园”;加快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大零号湾”基地建设,为企业和创新平台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和用地条件。
金融服务保障方面,将积极建设“大零号湾”金融港,已设立了大零号湾创新策源基金、大零号湾一号基金,组建了由60家基金管理人组成的大零号湾科创金融联盟,基金规模超200亿元,重点服务闵行未来产业科创企业发展,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拓宽资金支持和融资渠道。
据介绍,建设一年以来,上海(大零号湾)未来产业先导区呈现五大特征。一是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持续增强。二是新质生产力产业基础雄厚。三是重点企业技术突破取得重大进展。四是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活跃。五是创新创业人才加速集聚。
截至目前,区域内已集聚硬科技企业4000余家、上市企业10家、“独角兽”及“潜在”企业13家、“专精特新”企业198家、高新技术企业660家。
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经发处副处长周凯称,过往一年,张江科学城紧抓AI新一轮浪潮,以“AI”为基本技术路线,开展“小脑、大脑、云脑”融合的智能进化。突出人形机器人发展重点。
张江先导区实施一年来,张江科学城企业经营总收入超万亿元,同比增长6.8%;税收收入453亿元,同比增长14.4%;实到外资25亿美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82亿元,同比增长32.3%,其中工业投资295亿元,同比增长19.4%;科技服务业营收634亿元,同比增长16%。
目前,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承载产业化功能,和记黄埔、君实生物、奥浦迈等产业化项目落地,逐步扩大产能规模;张江医疗器械产业基地,瑞柯恩等一批本土创新企业逐步发展壮大。
在未来智能领域,张江紧抓AI新一轮浪潮,以“AI”为基本技术路线,开展“小脑、大脑、云脑”融合的智能进化。此外,开展“软硬解耦”智能化驱动实现的人形机器人行为控制,研发人形机器人的端到端 AI开源开放平台、操作系统、高端芯片、超算中心等,实现机器人自主学习与技能的加速进化。
据悉,智造空间·生物医药标准厂房将于2025年底建成。目前君拓生物落地产业基地,东方基因、齐鲁制药、皓元医药等项目落地民营经济总部集聚区,以岭、安图等项目落地国际医学园区,荣昌、康方、翰森等项目落地张江总部园。
接下来,张江将做强张江品牌,打造未来产业集聚高地,做强世界AI大会、张江周、半导体高端论坛等国际产业大会、高端论坛。
到2030年,临港未来产业达1000亿元
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据透露,临港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目标,着力构建未来智能产业集群、未来能源产业集群、未来健康产业集群和未来空间产业集群。目标到2030年,未来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处长陆瑜会上表示,一年以来,临港继续承担上海经济增长极和发动机的作用,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4333亿元,同比增幅2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62亿元,同比增长10.3%。
其透露,2023年落地前沿产业招商项目109个,涉及投资额1007.6亿元。比如,长电科技、舜宇光学、特斯拉多个百亿能级项目成功落地;ASMPT、李斯特、波士顿科学等外资项目纷纷签约。
“储能计划于年内完成试投产,达产规模近40GWh,临港将围绕储能强链补链,提升储能产业集聚度。”陆瑜介绍称。
目前,临港聚焦通用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赛道,引进了智元人形机器人、中车艾森迪水下机器人等项目。
同时,做大智算产业,临港已经引进商汤、移动、联通、电信、有孚等智算中心,总算力超过3EFLOPS,智能算力占比近80%。
陆瑜表示,临港将打造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体系,到2025年,建成全国首个“数据通全路、云网联全车、智能赋全城”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引领区。
临港还将支持新型储能项目示范应用,并鼓励依法建设制氢加氢一体站,推动开展滩涂小规模风电制氢,打造绿色低碳的示范区。
在未来空间产业方面,临港已形成了整机总装、机体结构、复合材料、动力系统等产业集群,引进了上飞制造、航发商发、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三角防务、中建材等项目。“未来,重点推进国产大飞机批量化生产,推动总装及机体结构就近布局,强化复合材料产业优势,加快推动国产航空发动机研制,新增布局机载系统研制及测试。”陆瑜说,在航天领域,临港已经集聚卫星制造和卫星应用领域创新平台2个,国家、省部级实验室4个,积极推动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突破卫星批量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基本建成低成本脉动式卫星批量生产线,力争建成国内领先的卫星智能化、标准化、批量化制造基地。
据悉,临港将会建立“0到10”科创风险共担机制。目前从1到10已经建立了基金助力创新,从10到100通过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助力创新,目前比较短板的是从0到1政府助力创新的环节,接下来临港要做到政府主动跨前服务、助力企业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拨投联动”试点新的财政扶持方式,打通科技创新的“蕞初一公里”。
据透露,临港新片区计划3年内引入和建设5-10个国家级实验室和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形成一批标志性原创前沿成果,建成20个以上未来产业创新平台,组建10-15家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效显著。
“未来,临港将继续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推动更多新技术、新制度、新业态和新产业在临港生根发芽、发展壮大。”陆瑜说。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