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2021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1年上半年全球新冠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宏观政策,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向好。近年来,随着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国内经济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格局,公司所属园区开发行业在产业内核、运营模式等方面呈现出全新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随着产业园区的演化和发展,园区承载的功能日益多元化,大量城市要素和生产活动在区内并存聚集,从而推动了产业园区的城市化进程,园区经济与城区经济逐渐走向融合。在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城建设”新趋势中,园区开发将进入以规划主导发展的新阶段,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正逐步成为主流模式。
“数字中国”在十九大被提上国家重要议程,数字经济已成为构筑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撑。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区域产业经济的重要引擎,产业服务与运营升级也在发生多元化裂变升级,随着全球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和国家越来越多的相关政策支持,园区信息化、智慧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越发显著,产业园区全面数字化转型升级速度加快。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核心城市能级不断提升,产业园区面临的土地、功能制约将逐步凸显,进入“辐射效应”大于“虹吸效应”的新阶段。都市圈产业园区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的释放也使产业园区竞争的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单个园区与单个园区间的竞争将逐步演变为都市圈“园区群”与“园区群”间的竞争。
上海临港以租售结合、产投联动、科创赋能、服务配套为经营特色,形成了以产业地产为载体、以科创产业为特色、以产业集聚为支点、以产业升级为动能的独特发展模式。公司立足上海产业空间布局规划,通过打造品牌园区、特色园区和精品园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践行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针对特色产业、特色工艺、特色功能的特殊用途,公司通过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物业载体和配套设施,涵盖了产业综合体、研发办公、标准厂房、物流仓储等不同类型的产业载体,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稀缺载体资源。
公司构建与产业高度适配的物业载体服务体系、全方位特色化的科创服务体系、全链条生态化的“基地+基金”模式的金融服务体系、贴近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服务体系、完善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的配套服务体系等“五大服务体系”,通过产城融合、产金融合、产学研融合、产教融合,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的园区发展支撑能力,为园区企业赋能,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1年是中国建党一百周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年,是决战决胜临港新片区、实现“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攻坚突破年。上海临港坚持服务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铸造新发展优势,提升“战略发展能力、开发建设能力、投资融资能力、科创服务能力”,旗下各园区产业要素加速聚集、产业链条持续完善、产业结构稳健调整、产业能级持续提升,公司的运营质量、创新质量、治理质量均有所提升,实现了预期目标。
7月15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以下简称“《引领区意见》”),明确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更好发挥“试验田”作用,对标蕞高标准、蕞高水平,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临港新片区将进一步扩大开放高度,在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等方面深化探索;强化金融、贸易、航运、科创等核心功能建设,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加大金融开放力度,促进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和海外融资服务,构建金融服务发展新格局。《引领区意见》提出提升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功能,创新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电子账册管理,加强商事争端等领域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探索试点自由贸易账户的税收安排,吸引更多国际经济组织和企业总部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落户。
近年来,公司以“主导开发+参股投资”的模式深度参与临港新片区的开发建设,重点聚焦新片区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着力打造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临港新片区航空产业园、滴水湖金融湾、临港新片区信息飞鱼等特色园区,助力临港新片区参与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引领区意见》的出台为公司“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依托临港新片区对外开放优势、制度创新优势、区位资源优势,公司全面推进洋山特殊综保区、临港新片区航空产业园等区域的建设,加速形成特色产业集聚效应。
此外,公司深度融入上海城市空间新格局,积极参与上海“五大新城”建设,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能级招商、高质量服务,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城市发展新地标、产业融合新典范”;立足上海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做强园区特色产业,打造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的特色产业园区,围绕创新引领、特色聚焦、卓越服务、绿色融合和开放共享等新一代园区发展理念,打造了临港新片区航空产业园、松江园区工业互联网、南桥园区智行生态谷、浦江园区创芯之城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
上海临港围绕临港新片区“五个重要”以及上海发挥“三大作用”、实现“四大目标”的工作要求,聚焦临港新片区和全市重点区域开发建设的主责主业,全力推动旗下园区跑出加速度、提升活跃度、打出显示度。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34.17亿元,同比增长61.5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00亿元,同比增长25.75%。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457.23亿元,同比增长8.9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48.43亿元,同比增长2.05%。
报告期内,上海临港各工程项目稳步推进。2021年上半年,新开工面积共6.6万平方米,均为标准厂房项目;竣工面积共24.1万平方米,其中,研发办公项目面积15.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项目面积8.8万平方米。截至6月30日,公司下属园区各类物业载体总在建面积286.9万平方米,其中研发办公项目面积209.6万平方米,物流仓储项目面积57.9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项目19.4万平方米。今年,松江园区的G60科创云廊项目荣获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中国钢结构金奖”、上海市金属结构行业协会“金钢奖”。
报告期内,上海临港坚持“劳动创造价值,劳动蕞光荣”的理念,以“挂图作战,建功立业,庆祝建党100周年劳动竞赛”为引领,激发一线员工新活力新动能,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围绕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依托公司的统筹能力,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通过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和方法,打造具有专业产业研判能力和政策解读能力的招商团队,提高园区招商能级和服务能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在租面积239.2万平方米,报告期内签约销售面积约15.5万平方米。
报告期内,上海临港不断强化以园区开发为主体,以产业投资、配套服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布局,加大产业投资力度,推动公司收入结构转型,实现公司可持续性发展。通过统筹方式进行投资项目管理,逐步向投管协同转型;通过多种方式投资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内的行业龙头与新兴科技企业,不断增强投资收入,夯实公司战略目标转型的基础。
上海临港在完善资金集控的基础上,遵循“稳步经营、持续优化”原则,聚焦重点产业,助力重点项目,着力推进园区金融服务方案;统筹调配资金,通过多渠道融资,有效降低资金成本,提升资金集控效益。
上海临港坚持“内强统筹”与“外强联动”,着力构建科创生态,打响科创品牌,提升科创引领,进一步提升科创服务对园区发展支撑作用。发挥创新发展驱动力作用,赋予园区高质量发展更多内涵;全力打造“9+1”科创文旅系列精品线工业互联体验之旅”和“零食博物馆之旅”,打响“科创+文旅”融合创新品牌;围绕创新领域重点关注指标,探索构建“848科创指数”和一批关键指数体系,打造科技园区科创发展水平的引领性评价体系,全面提升科创品牌价值。
上海临港以“国家亟需、战略必需”为园区产业发展导向,以“打造品牌特色园区”为园区发展核心,增强园区产业定位、载体建设、政策聚焦、团队打造、服务配套等能力,形成特色产业、特色载体、特色服务、特色平台、特色团队的园区发展模式。
漕河泾开发区兼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功能,在国家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评价中,漕河泾园区综合排名位于前列。园区积极发挥总部经济强磁场效应,引进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和一批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等前沿科技领域的新兴产业企业,集聚一大批在线新经济、生物医药和芯片设计领域知名企业。在本市开发区综合评价中,漕河泾园区综合发展指数继续排名中型园区头部。
临港松江科技城是上海市首个“区区合作,品牌联动”示范基地,是第二批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之一。报告期内,松江园区加快构建更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全力突出核心产业特色与产业升级能效。在获评全市首个“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园区”的基础上,松江园区打造联和投资生态链总部,引进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内高新技术企业,成功搭建起良好的工业互联网生态圈。在全市104产业区块综合评价中,松江园区在综合发展指数继续位列榜首。
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重要承载区和闵行“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两大核心园区之一,浦江创芯之城是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浦江园区坚持以“主业、品牌、核心竞争力”作为产业发展抓手,聚焦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上半年,浦江园区成功引入壁仞科技、天数智芯、英科医疗300677)、谱创医疗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在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大健康等领域形成了产业集聚优势。园区从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综合服务等多个维度,打造园区特色产业品牌,加速园区特色产业集聚。
临港康桥商务绿洲、临港南桥科技城通过“导入一批、投资一批、孵化一批”的产业发展路径,不断发挥园区产业规模效应。南桥园区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创新承载区和东方美谷核心区建设,引进一批电子科技、生物医药等行业领先企业,临港南桥智行生态谷是上海市首批特色产业园区中唯一一个以智能网联产业为主题的特色园区。康桥园区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发展。两大园区围绕主导产业,不断加强龙头企业、头部企业及高精尖企业的招引、入驻、服务与联动,不断提升园区产业能级和产业集聚度。
临港新片区洋山特殊综保区以洋山保税港区升级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为契机,依托临港新片区“五区联动”发展策略,深挖多式联运功能、在岸离岸枢纽、跨境服务平台优势,提升“一体两翼”大服务能级。上半年,园区积极导入全球供应链亚太中心、全球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分拨中心和全球保税冷链贸易服务中心;打造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全球跨境电商服务中心和全球融资租赁交易中心;推动全球医药医械综合服务中心、全球保、税检测维修和再制造中心、全球离岸研发设计制造中心和全球国际中转集拼中心建设,形成园区产业创新发展、集聚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新趋势。
临港新片区航空产业园作为上海市首批特色产业园,是公司深度参与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园区以临港新片区浦东机场南侧区域开发建设为载体,坚持“大飞机、大枢纽、创新谷、自贸港”发展定位,发挥新片区、特殊综保区“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的政策优势,以总装试飞、关键零部件、口岸物流、航空生产性服务为核心,打造“航空制造+航空服务”双链融合的世界级航空产业集群。上半年,航空产业园完成20个余项目签约,加速促进民用航空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
临港新片区现代服务业开放区以金融贸易为核心,发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和临港新片区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双特”效应,打造临港新片区现代服务业产业要素集聚区。构建跨境金融、国际贸易、数字经济等产业服务平台,深化区域联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节点枢纽。以滴水湖金融品牌建设为契机,推动临港新片区金融、法律、航运、人才、国际贸易、离岸贸易等产业要素快速集聚,形成现代服务业产业服务的健康生态体系。
临港金山枫泾园区围绕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紧盯“上海金山一流园区”发展目标,推进临港枫泾智能制造园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期、三期项目的整体开发。上半年,金山园区通过招商统筹联动,成功引进多家智能实体企业,同时重点在谈和储备了医疗新材料平台、碳纤维材料、氢能源装备、5G芯片制造等一批优质先进制造项目和大型名牌企业。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2021年上半年,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得到持续拓展和巩固,宏观经济延续稳中向好的趋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但目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不稳固、不均衡的现象依旧突出。在后疫情时期,我国的经济从强劲复苏转到常态化回归,经济周期、人口结构等因素将成为经济持续恢复面临的问题。公司将密切关注全球疫情防控态势和宏观经济政策走势,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着力点,积极调整经营计划,提升公司整体竞争能力。
十四五期间,园区开发从“增量开发”时代走向“存量运营”时代的趋势更加明显,存量博弈阶段的竞争将更加残酷,产业园区的发展已经从强调“规模经济”进入到比拼“创新经济生态”的阶段。产业园区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上的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争夺创新资源,形成竞争优势”成为园区开发建设发展新思路和新观念。上海临港需要及时转变思路,要从过去基于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或基于产业规模的“竞争优势”,向营造“创新生态”的竞争优势转变,追求园区高端产业创新资源集聚,确立自己的优先方向和发展重点,实现园区高品质、高质量发展。
在园区开发过程中,涉及规划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材供应商、物业管理等多家合作单位,同时受到国土资源、规划、城建等多个政府部门的监管。上述因素使得园区产业载体开发项目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经营中若不能及时应对和解决上述问题,可能对未来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公司将综合分析外部宏观、行业发展动态及公司内部的实际经营情况,对开发项目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与策划,更加注重提升项目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并强化对项目开发过程的风险管控和动态管理,不断提升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同时进行适量的土地资源、项目资源、人才资源的储备,确保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公司积极探索“基金+基地”、产金融合的创新业务模式,进一步加大产业孵化和产业投资的力度,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目前,公司处在收入结构转型初期,产业投资项目自初始投资至达到成熟盈利状态需要一定的培育期,公司的投资业务可能存在投资决策风险以及投资退出风险,进而导致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为此,公司依托园区优质企业资源优势,不断优化公司的投资管理体系、完善投资管理制度,强化对投资项目进行“投前-投中-投后”的全程化地监督和管理,确保产业投资的安全和效益。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上海临港作为专业从事园区开发、载体建设和运营服务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的建设者”为使命,服从服务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战略,全力支持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等战略承载,为投资者创造价值、为产业创造价值、为城市创造价值。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
上海临港积极顺应国家大势,寻求公司发展与国家重点战略和上海发展战略相适应,依托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战略机遇,以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为支点,积极谋划布局、精准承接任务。在临港新片区建设上,公司紧跟临港新片区前沿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全面打开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打造上,公司紧紧围绕“一个引领区、三个成为、三个展示”,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幅射带动与要素流通功能,提前谋划、率先布局;在上海城市未来发展重点板块建设上,公司依托区位优势,紧抓产业特色,强化规模效应,目前旗下园区均已成为国家重点战略的重要承载区。
上海临港依托“临港”、“漕河泾”、“科技绿洲”等成熟品牌,以建设卓越科创园区为抓手,以增强产业集中度和显示度为重点,深入推进科创中心和“五型经济”的重要承载区建设,基于“宜业、宜居、宜人”的品牌定位,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和高质量服务,贯通载体开发、管理运营与服务保障,成功建设了多个以科技、智慧、生态、人文、平安、和谐为特征的产业园区,打造了一系列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品牌园区和特色园区,引进一系列关键重要领域的突破性高新项目,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建筑奖项和园区运营管理认证,市场认可度稳步提升。
上海临港长期负责上海市重点发展区域的开发建设与招商引资工作,在旗下园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区区合作,品牌联动”的创新协同模式,与上海市各区县紧密合作并引入各类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提升产业链整体服务能级,在土地规划、工程建设、项目招商、园区配套等方面均获得各方的积极支持,充分发挥上海临港在产业园区开发领域的专业优势,形成了以园区为核、多点联动的发展格局,拉动周边区域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市区域价值的共同提升,在“五大新城”建设和上海产业布局转型上持续为全市的产业升级贡献力量。
上海临港通过“开放、共享、创新、互联”的发展理念和“外接资源、内强统筹”原则,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构建科创服务氛围,形成园区创新融合生态体系。以创新为驱动力,通过创新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集聚和培育一批代表科创未来发展趋势的产业,推动产城融合、产金融合、产学研融合、产教融合,建设卓越的科创服务型园区。
热门评论网友评论只代表同花顺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观点。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涉未成年人违规内容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