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城到航天城他扎根闵行参与书写新传奇
青年们来到一座城、喜欢一座城、扎根一座城,归根到底是因为这里能够追逐梦想,拥有无限可能。年轻的闵行正在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区,用心打造青年为之向往、皆有可为的希望之城。
“今日闵行”联合团区委推出“闵行青年说发展”栏目,通过青年视角,展现近年来闵行在各方面取得的发展成果以及青年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本期关注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成宇翔的故事。
“闵行平地起新城,广厦千间一夜城。”这是20世纪60年代著名作家老舍前来闵行游览时所作。自那时起,闵行便以飞快的速度持续发展,不断壮大。而21世纪初,上海航天在闵行落户生根,为闵行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将上海航天事业带入一个新的阶段。
近10年,是我国航天事业高速发展的10年,随着闵行航天城的建设完成,无数闵行人见证着上海航天事业的蒸蒸日上,天问一号、风云四号、天宫空间站……一个个航天重大工程在这里诞生、成长。
很荣幸,作为一名新闵行人,我不仅是一名见证者,更是一名参与者,自2006年来到上海以来,我便一直在闵行求学、工作。深耕在闵行,我成为了上海市“启明星”计划、上海科技青年“U35”引领计划获得者;追梦在闵行,我们新一代航天人正在为肩负的使命而努力拼搏。
2009年,我还是一名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大三学生。当时青涩的我刚刚了解到惯性仪器对国家军事和国防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获得校内直博机会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惯性领域继续深造。闵行的水浸润着上海交通大学这片充满书香的土壤,在这里,攻读博士期间的我先后取得了40多个发明专利,发表了3篇SCI论文。
随着对惯性领域的不断深入了解,我对惯性技术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陀螺仪等高端惯性产品是广泛应用在航天、航空、航海等重要装备导航系统中的核心传感器,受限于国外对华技术壁垒,国内自主研发和技术突破对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因此,2015年完成硕博连读后,我毅然决定投身于祖国航天事业,进入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继续从事惯性传感器技术研究。
彼时,正值闵行航天城二期建设完成,我再一次扎根在闵行。从闵行大学城到莘庄工业区,从象牙塔到航天城,变化的是我的身份——从学生到航天人,不变的是闵行这片热土的滋养,是我内心深处那一份对航天事业的热忱。
“初心的背后是坚守,使命的背后是奉献”,自入职以来,我一直负责新型惯性产品的研发工作,希望为国内惯性技术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但追梦的脚步,总会遇到许多坎坷,几年前,在新型陀螺项目验收的关键阶段,影响产品性能的关键技术始终难以突破,项目进入了瓶颈。作为团队新人,我充分运用了博士期间所学知识,和团队成员共同承担起难以想象的压力,不分昼夜地进行技术攻关。
蕞终,该项目顺利完成,相关产品在型号上实现了国内首次应用,并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发明三等奖。
国资委、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均对外发布报道,评价该成果:“半球谐振陀螺组合首飞成功,是国内首次在轨正式使用”,“研发团队在我国长时间缺乏长寿命高精度陀螺组合的背景下,完成了数项关键技术攻关和多次技术改进,成功研制出这一新型长寿命高精度星载陀螺组合,且技术指标国内领先,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团队成员都无比激动,我被这种喜悦、欣慰以及由衷的自豪感深深震撼,这是我头部次真正切身体验到了航天精神,也切身感受到航天精神已深深根植于闵行这片沃土之上。
每一次项目的顺利交付,每一次任务的圆满成功,每一份荣誉的艰难取得,之后,便又是新的起点与征程。随着2017年产品在卫星上的首飞,研究新型惯性仪器的任务也接踵而至。2018年,在多个国家及省部级项目支持下,我开始牵头负责新一代惯性产品。在新型惯性产品的研制过程中,攻克关键技术的喜悦和突遇技术瓶颈的沮丧在繁忙的工作中轮番上演,不断考验着我们的意志力。
工作中,我要求我的团队既可以在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全力以赴攻克技术难题,而在闲暇时也可以准时上下班,做到工作家庭两不误。一次项目突击期,团队成员集体上阵,连续一周时间所有人每天坚持做实验至午夜12点,试验结束后,我继续带领团队处理数据,部署第二天的实验安排,随后在办公室小憩一下,迎接新一天洒在闵行航天城里的头部缕阳光;周末,我也会组织团队成员进行团建活动,在体育公园里聚餐露营,在马桥社区开展航天科普,通过各式活动提升团队凝聚力,保证团队的活力与朝气。
2023年10月24日,对于上海航天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天,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意味着由上海航天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次数被刷新到200次。回望过往,感慨万千,从长四甲火箭成功首飞35年来,上海航天长征火箭与时俱进、加速发展,头部个100发我们用了30年,而第二个100发我们只用了5年。从首飞到成熟,从成功到再成功,我们不断书写着新的传奇故事。
长二丁一箭41星刷新我国新纪录、我国首款固液捆绑中型运载火箭长六甲、神舟十七号和空间站交会对接机构、风云气象卫星组网观测……近几年,我和我的同事们在闵行这片热土上见证了太多这样的时刻,这些诞生在闵行、闪耀在东方的大国重器无时无刻不书写着新的辉煌,每一刻都让我们记忆深刻,更让作为一名上海航天人的我感到无比自豪。我们也愈发确信,只有始终秉持着航天精神,不断进步,勇于创新,才能拥有今天的骄人成绩。
作为航天核心技术之一,国内惯性技术研发起步晚,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西方国家又对我国实行严格的技术封锁,导致惯性产品发展难度大。在建设我国航天事业的道路上,我们无所畏惧,因为我们坚信,在这里,在闵行,有我们新一代上海航天人接续奋斗,更有各行各业无数闵行人的默默支持和守护!在这里,在闵行,我和我的团队将共同奋力奔跑,竭尽所能发挥蕞大功效,成为中国通往星辰大海征程中的一颗“螺丝钉”!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