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世界级科创湾区新进程!上海“大零号湾”建设方案出炉
2023年底,高新技术企业达600家以上,估值亿元以上企业70家以上;
至2025年,“大零号湾”基本建成,高新技术企业达1000家以上,区域产值规模达千亿元级;
至2035年,形成万亿市值的高技术企业集群,全面建成创新能力突出、科技力量雄厚、原创成果丰富、成功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科技创新策源高地。
这是今天(2月27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提出的三个阶段性目标。
在作为“创新源头”的研究型高校周边建设科技创新创业集聚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放眼全球,有斯坦福之于硅谷,麻省理工学院之于波士顿128公路等成功案例。《建设方案》的发布,意味着一张世界级“科创湾区”的“施工图”由此展开。
《建设方案》坚持国际视野,聚焦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立足区域实际,提出一系列重点任务举措,可以概括为“3+3+5”:
头部个“3”是明确三个阶段性目标。即至2023年底,高新技术企业达600家以上,估值亿元以上企业70家以上,高层次人才和高能级科技企业加速集聚,基本形成高质量产业集群和高品质创新生态,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至2025年,“大零号湾”基本建成,高新技术企业达1000家以上,区域产值规模达千亿元级,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面向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至2035年,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战略科技力量逐步夯实,产出一批具备全球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成果,形成万亿市值的高技术企业集群,全面建成创新能力突出、科技力量雄厚、原创成果丰富、成功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科技创新策源高地。
第二个“3”是布局形成“CTO”三大功能区。其中,“C”是核心策源区(Core),以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为核心,依托高密度的创新资源和高水平的创新能力,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源头支撑。“T”是成果转化区(Transform),以沧源路、剑川路为主轴,承接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以及师生“硬科技”创业。“O”是开放创新区(Opening),包括紫竹、江川滨江等区域,重点承接成长壮大的企业溢出和加速服务。
“5”是积极落实五大行动计划。包括22项政策举措,一是创新策源功能强基行动,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创突破能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批功能型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创新主体带动作用。二是科技成果转化加速行动,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大学科技园核心功能建设,引导高校院所开放共享创新资源,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打造全生命周期转化孵化服务链。三是前沿新兴产业引领行动,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三大主导产业和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培育形成多个高能级产业集群。四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行动,贯彻落实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创新引才、育才、用才机制,强化“以人为本”服务保障。五是科创载体能级提升行动,秉承高起点规划、高密度创新、高流量人群、高水平服务、高品质生活的原则,打造各具功能、满足各类创新创业需求的科创载体。
2015年“零号湾”在紧邻上海交通大学的西北角启动建设,经过不断发展,蕞初的“零号湾”实现“从0到1”的跨越,连同闵行区“环上海交大、华东师大”核心区域约17平方公里拓展为“大零号湾”。目前,“大零号湾”已建成投用高能级科创载体18个,入驻硬科技企业3000余家,一大批创新中心和成果项目相继落地,开放式科创街区初具规模。
新闻发布会现场,有媒体提问,“大零号湾”是在原来的“零号湾”基础上发展而来。提到“内容很丰富,区域的扩大”,怎么理解“大”字?
上海市副市长刘多表示,从零号湾到“大零号湾”,不仅仅是区域面积的相关扩大,并不是简单地从一栋楼到一群楼、从几千平方米到17平方公里这一物理空间的扩大,而是从“创新平台”向“创新生态系统”的转变。目的就是要通过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体系,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科技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各类主体集聚,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自由流动、良性互动、融合发展,蕞终将“大零号湾”打造成为区域创新创业的“核爆点”。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参与和支持。在此过程中,将建立市区两级工作推进机制,发挥好各方作用,形成推进合力,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以科技为支撑。围绕国家战略、科技前沿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依托“大零号湾”内的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人才和资源优势,加快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等高水平创新机构建设和能级提升,不断增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扩大高水平科技供给。
二是以产业为牵引。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结合“大零号湾”地区优势产业特色,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重点发展方向,积极探索“科研+产业”的创新模式,促进市场需求、研发成果、产业供给的有效对接、高效互动,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同时,着眼于前沿技术、未来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加速培育未来先导性产业。
三是以生态为保障。从创新创业者的需求出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改革试点先行先试,为科研人员、创新主体创新创业“解绑”“松绑”;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同时,对标硅谷、中关村等世界一流创新社区,充分挖掘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紫竹及周边区域各类资源,打造高品质科创街区、科创社区。
现场有媒体提问,高校已成为重要的创新引擎,如何进一步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助力科创集聚区发展?
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介绍,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和市教委将按照建设方案的要求,依托高校的科技人才文化等资源,从三个方面来推进“大零号湾”建设。
头部,扎根高校学科优势特色供给高水平创新成果。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将持续推进本市“双一流”建设,不断提升高校的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能力。一方面,通过支持重点学科建设、完善科技基地布局等举措,积极提升高校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产出更多高质量的原创性成果。另一方面,积极支持高校发挥知识溢出效益,完善高校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好长三角高校技术转移联盟的资源,推动交大、华师大等在内的上海高校,以及更多的长三角乃至全国高校的科技成果,都能够在“大零号湾”转化落地。
第二,对接产业的需求供给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非常重视关注高层次人才引育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一方面,采取专项投入,支持开展人才揽蓄工作,通过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实施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东方学者等一系列人才培育和培养计划,为学校的优势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另一方面,积极构建产业需求和人才供给对接机制,建立了一批国家级和市级的现代产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比如交大布局建立的现代医疗设备产业园区等等。
第三,支撑人文艺术融合氛围的营造。创新创业集聚区的构建离不开良好的创新文化的氛围,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在人文、艺术、设计、教育等领域拥有深厚的资源和优势。比如,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围绕“大零号湾”区域不断优化基础教育布局,充分发挥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特色优势和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
来源:上海发布、东方网、澎湃新闻、文汇报等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