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大零号湾”蕞新规划出炉!涉及东川路越江通道、配置学校、医疗设施……
《“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专项规划(2025—2035年)》(沪府〔2025〕12号)已经市政府批复同意,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印发。来看有没有你关心的——
:即“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
东至虹梅南路,西至沪闵路,南至黄浦江,北至S32申嘉湖高速
:为整体推动与周边重要产业园区、重点产城融合地区的协同联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及配套环境的融合发展,更好服务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需要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转型升级发展,将“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北部的重要工业园区、东部的黄浦江两岸地区纳入规划研究范围,具体范围
东至浦业路—浦星公路,西至沪闵路,南至黄浦江,北至颛兴路—景联路,区域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
1.1构筑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四梁八柱”
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紫竹及周边区域,建设“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与张江科学城、杨浦国家创新型城区、青浦华为基地共同支撑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1.2打造东西科技创新带和黄浦江创新走廊的战略节点
1.3推动“三水交汇地区”整体功能品质提升
“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位于黄浦江、大治河、金汇港的三水交汇地区。三水交汇及周边地区地貌形态独特,
岸线资源丰富,拥有黄浦江、大治河和金汇港三条市域生态走廊,是全市重要的生态战略空间
骨干水系和三条市域生态走廊示意图
”为发展愿景,将“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打造成上海科创中心的重要策源地和孵化地、引领未来前沿技术的新质生产力样板区、人才安居乐业的高品质魅力湾区。
。对标国际一流的科创策源地建设经验,遵循创新生态发展规律,培育顶尖的原始创新能力,促进创新要素空间集聚布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上海南部科创中心。
。践行“人民城市”发展理念,适应创新人才需求,增加高能级城市服务功能,打造人才宜居宜业的高品质湾区环境。
。发掘生态本底优势,突出高品质生态空间营造,形成“城—水—绿”共融的区域特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产、生活、生态共融。运用新科技,加强云服务、算力等数字新基建的支撑保障。
1.1构建“三圈联动”的上海南部科创版图
1.2营造“三水四象、轴带引领、产城融合”的科创湾区格局
在“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整体形成“双心多点、组团共融、蓝绿交织”的总体布局。
:规划形成常青科创核心、滨江活力核心和江川、沧源等多个科创功能节点,结合存量空间转型,打造多点布局、多类型的科创载体空间。
打造成高校周边蕞具创新浓度的科创地标,集聚孵化器、研发机构、大企业研发中心、全链条科创服务等功能;
打造为科创交流中心,布局科学会议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商务接待等功能。
:基于科创功能节点布局,规划形成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2个高校研发组团,常青、沧源、紫竹、江川等科创产业组团,以及若干生活组团。
:依托黄浦江及北横泾、淡水河、樱桃河“一横三纵”水脉骨架,并向周边道路和水系延伸拓展,打造高品质复合型生态空间网络。
。结合产业用地综合绩效评估,优化规划范围内产业用地布局,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提供必要的创新研发和工业生产空间。
。合理调控城镇居住用地规模,增加保障类住房和租赁性住房用地规模。
结合人口规模,优化提升区域高等级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布局,提升地区公共服务品质。
。保护绿地资源,完善各层次公园绿地布局。
1.整体空间意向:智岸水韵,源创湾区
围绕南北向三条历史水系和滨江绿带,构建区域蓝绿骨架。整合地区、校园内外开放空间和公共设施资源,重塑滨水空间的开放性。沿水岸进一步集聚科创和休闲功能,塑造活力科创岸线,结合滨水空间精细化设计,加快沿线存量产业空间转型更新,结合各分段水岸的资源禀赋,营造多元复合、各具特质的滨水空间。
2.2打造具有科创特色的城市地标
规划形成常青科创核心、滨江活力核心两个核心节点以及江川、沧源等多个科创节点。其中,常青科创核心打造成高校周边蕞具创新浓度的科创地标,集聚孵化器、研发机构等。滨江活力核心打造为滨江科创交流中心,布局科学会议中心、体育中心等功能。
“四廊三轴、一区三片、两园多点”
的空间景观结构,提出梯度分布的建筑高度引导。
“四廊”指结合北横泾、淡水河、樱桃河和黄浦江,联动两侧腹地与公园绿地,打造
“三轴”指依托莲花南路、东川路和剑川路三条重要道路,打造
,注重沿街界面的控制和地区天际线的优化;
“一区”指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两所高校形成的
,整合校园内外公共空间资源区;
“三片”分别指常青、紫竹滨江、沧源三个重点塑造的
,进一步集聚绿色人文景观与公共空间活力;
以及地区内特色鲜明且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校绿地、湖泊等
规划范围内整体建成度较高,总体以三级、四级高度分区为主,重点把握对重要片区、生态景观廊道和城市景观廊道的空间序列引导,加强整体空间丰富度和显示度。
其中常青的地标建筑高度不超过180米,沧源和紫竹滨江结合TOD节点塑造,分别打造不超过100米、80米的地标景观。
【人才安居乐业的高品质魅力湾区】
1、构建无处不在的交流交往空间
衔接《上海市闵行主城片区南部板块单元规划(含重点公共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相关要求,至2035年,规划绿地总用地规模约259.2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小于24.7平方米/人,
4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和广场的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为100%
规划形成“2个城市公园+1个地区公园+N个社区公园”的公园体系。
连接生态廊道,建设成为供人们自然游憩的主题公园;
结合滨江活力核心,打造为彰显生态人文岸线特质的公共开放空间。
,宜结合片区特色及周边环境要素植入特色主题,建设精品公园。
则结合城市更新,充分挖掘空间潜力,布局社区公园,提升公共开放空间密度。
1.2开放共享的“创新会客厅”
为科创人才提供高密度的交流交往空间,在科创功能区内构建四个“15分钟创新驿站”和X个“5分钟交往空间”。
:设置企业共享食堂、共享会议室、养育托管点、运动健身点、创业服务点、科技中介服务点等引导性功能。
:设置小型公共空间(400平方米以上的绿地、广场等)、自助售卖机、咖啡茶饮甜品店等引导性功能。
“15分钟创新驿站”和“5分钟交往空间”分布示意图
2、完善多元包容的公共服务体系
:适应创新活动特点和创新人群需求,在滨江沿岸地区适当布局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包括科学会议中心、文化中心、体育设施等。
加快推进瑞金医院闵行院区、国际学校等高等级医疗、教育设施的规划建设
:落实“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要求,
提供类型丰富、便捷可达的社区服务和基础教育服务
,满足多样化人群的公共服务需求。
:按照每5万人配置一所高中,每2.5万人配置一所初中、小学,每1万人配置一所幼儿园的标准,
兼顾人口规模与服务半径,优化均衡基础教育设施布局
3、建立高效畅达的综合交通体系
构建由高速公路/快速路、主要公路/主干路、次要公路/次干路和一般公路/支路组成的道路体系,形成功能完善、级配合理的道路系统。
规划范围内形成“四横四纵”骨干道路格局,
其中“四横”包括S32申嘉湖高速/放鹤路、剑川路、东川路、江川东路,“四纵”包括S4沪金高速、沪闵路、虹梅南路、莲花南路。规划全路网密度达8.0km/k㎡以上。
。提高对外道路可达性,落实越江通道规划布局,在研究范围形成8处越江通道,
近期重点加快推进东川路越江通道和衔接道路工程的规划前期工作
,强化黄浦江东西两岸交通联系。
优化客、货运交通组织,提升地区出行品质
。推进陪昆路打通及改扩建工程规划建设,构建平行于剑川路北侧的货运通道,推行剑川路(中春路以东段)货车管理措施,引导货运交通由S32申嘉湖高速昆阳路匝道出入,未来S4沪金高速剑川路出入口主要承担客车交通出入,实现剑川路货运功能外移,营造安全、有序、便捷的出行环境。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